戰國中期的秦國,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以後,國力迅速強大起來。而山東諸侯國中,魏國的力量這時已經衰落,最東端的齊國力量和秦國相當。由於領土的互相接壤,各大國之間的衝突更加劇烈。秦、齊兩個大國彼此展開爭取與國、孤立敵國的鬥爭。而趙、魏、韓等國國內,由此分成聯秦抗齊和聯齊抗秦兩大派,從而展開了合縱與連橫活動。
所謂合縱連橫,從地域上說,原是以韓、趙、魏為主,北連燕,南連楚為縱;東連齊或西連秦,東西相連為橫。從策略上講,合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是阻止強國進行兼並的策略;連橫是“事一強以攻眾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並的策略。起初,合縱既可以對秦,也可以對齊;連橫既可以連秦,也可以連齊。直到秦趙長平之戰後,才凝固成合縱是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是六國分別投降秦國之意。適應這種需要,當時產生了一些在諸侯國之間四處活動,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打動諸侯王,或取合縱,或采連橫,而自己借機謀取高官厚祿的人。後來把這些人稱之為“縱橫家”。其中最有名的,是蘇秦和張儀。
蘇秦是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習縱橫遊說之術於齊鬼穀先生。出遊數年,無所遇,大困而歸。蘇秦之兄弟、嫂妹、妻妾都在背後恥笑他不事產業、力工商,棄本務而事口舌。蘇秦聽說後,既自感慚愧,又感悲傷,乃杜門不出,尋書遍讀。一年後,覺得自己可以說當世之君,便出而求說周顯王。周顯王不信其言。蘇秦又西至秦國,欲說秦惠王。恰巧秦國剛殺了商鞅,嫉辯士,不用蘇秦之言。蘇秦被迫又北至燕國,一年多後,才見到燕文公。蘇秦對燕文公說:“燕國之所以不被諸侯國侵擾,是因為趙國在燕國之南而為之障蔽。而且,秦若攻燕,需戰於千裏之外;趙若攻燕,隻須戰於百裏之內。不憂百裏之患而重千裏之外,燕國沒有比這更錯誤的政策了。願大王與趙國縱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後患。”燕文公從其計,資給蘇秦車馬,讓他到趙國去。蘇秦到了趙國,對趙肅侯說:“當今之世,山東諸侯國沒有比趙國更強大的。秦國之所嫉恨的,亦莫如趙國。然而秦國之所以不敢舉兵伐趙,是害怕韓、魏攻其後背。秦國若進攻韓、魏,二國無名山大川之險可守,必然地盡而後止。韓、魏不能抵擋,必然入臣於秦。秦國無魏之憂,便必然加兵於趙國。臣研究了天下的地圖,諸侯國之地五倍於秦,諸侯之兵卒十倍於秦。六國為一,並力而西向攻秦,則必然擊敗秦國。搞連橫的人,都想割諸侯之地給秦國,秦國成功,則其身榮華富貴,自己的國家被秦國進攻卻從不放在心上。所以他們日夜以秦國的威權來恐嚇諸侯,以求割地。願大王認真考慮這一點!為大王計,莫如圖結韓、魏、齊、楚、燕、趙為縱親以抗秦國,合天下之將相會於洹水(流經今河南安陽境)之上,定下盟約,相互救援,則秦兵必不敢出函穀關(今河南靈寶北)以為害山東。”趙肅侯大悅,隆重招待蘇秦,讓他縱約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