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花間一壺酒

第八章 憂心戰事,盼世間安寧

字體:16+-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塞下曲四首》(其一)王昌齡

王昌齡,字少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極其擅長寫七言絕句,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雖然相比於李白、杜甫等人,他的詩歌題材略窄,主要是離別、邊塞、宮怨題材的詩,在邊塞詩人中,他的詩歌數量也不及高適和岑參多,但從詩的質量上來看,他可稱得上是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因為他自唐開元十三年(725年)便開始在西北邊地漫遊,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邊塞生活,而當時的高適和岑參還不曾有過邊塞生活的體驗。

唐開元十二年(724年),二十七歲的王昌齡前往河隴,出了玉門。在那裏,他看到了一個真正的邊塞,體驗到了真正的邊塞生活。大漠、孤城、雪山、烽火……種種邊塞特有的景象映入他的眼簾,震撼了他的內心,讓他切實地感受到了邊塞風景的壯美,同時也感受到了邊塞人民生活的艱辛,以及征夫們的痛苦。這些感受激**在他心中,令他創作出了大量描寫邊塞生活的詩歌。

在創作邊塞詩時,王昌齡慣用“化無形為有形”的藝術手法,將情感注入到特定的事物中,以此將情與景巧妙融合起來。同時,他還運用了“直中含曲”的方式,將言外之意浸透到對實景的描寫之中。

在王昌齡創作的多首著名邊塞詩中,《塞下曲四首》是一部組詩作品,體裁為五言古詩。在第一首和第二首中,王昌齡通過描寫邊塞的景色和戰爭的殘酷,表達了自己反對戰爭、渴望和平的思想。在第三首和第四首中,詩人又通過對戰爭的過程和對一位為國犧牲的將軍身後事的描寫,表達了對邊關將士們的同情和對他們受到不公待遇的憤慨。

在唐朝,一些人將征戰沙場視作一種建功立業的途徑,希望能夠通過在戰場上創下的功績來得到皇帝的封賞,卻不知這種機會無比的渺茫。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隻會戰死沙場,悄然無名。在《塞下曲四首》(其一)中,我們可以讀出詩人對這樣一種現象的反對,對戰爭的厭惡,以及對那些為國捐軀的無名將士們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