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鬼穀子的局,王陽明的道

動忍增益

字體:16+-

“明”言有“道”

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隻是魔也,終被累倒。

“明”言今說

人如果實實在在地用功,任由別人怎樣詆毀、誣蔑,任由別人怎樣欺侮、怠慢,處處都可以得益,都是培養道德的資源。如果不用功,別人的詆毀、誣蔑、欺侮、怠慢都會變成“魔障”,終究會被它們累倒。

今人得“道”

王陽明一向推崇“動忍增益”的功夫,其要旨類於佛家“忍辱”的修養。佛家所謂“辱”,包括身心所受任何苦楚,忍辱即忍一切苦,把這項功夫做好了,才能得一切樂。王陽明所謂“辱”,主要指外人施加的窘辱。

據《桐城縣誌》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著名的六尺之巷也就因此而成。

鹹豐初年,曾國藩父與幾個兄弟還未分居的時候,家中為建新宅黃金堂,與鄰居為一牆之隔的地界發生爭執,幾至要打官司到湘鄉縣府。家人將這一情況寫信告訴了在京師做官的曾國藩。曾國藩收到此信後,聯想起古人的這首詩便寫了一封長信,並將這首詩附上。曾家父子兄弟讀過曾國藩的信和此詩後,胸襟豁然開朗。“讓他三尺又何妨”!用這一思想,將地退縮了三尺。

據說,曾家的這一舉動,深深地感動了鄰居,鄰居不僅未與曾家爭執,見自家的地很方便曾家,也秉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見解,轉讓給了曾家擴建黃金堂新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