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有“道”
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惡莫深於襲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明”言今說
災禍沒有比貪占天然的功勞更大的,罪行沒有比掩蓋他人的好處更大的,過惡沒有比剽竊下屬的才能更深的,侮辱沒有比忘記自己的羞恥更重的。如果四者皆備,引起災禍的全部條件便成熟了!
今人得“道”
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功莫大焉,嘉靖皇帝詔令“王守仁封伯爵,給與誥券,子孫世世承襲,照舊參讚機務”,不久後,又詔令“王守仁封新建伯,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還兼南京兵部尚書,照舊參讚機務,歲支祿米一千石,三代並妻一體追封”。王陽明接到詔命後,沒有欣喜若狂,沒有自鳴得意,而是誠惶誠恐、忐忑不安,當即上了一道奏疏——《辭封爵普恩賞以彰國典疏》,言辭懇切地請求皇上廢除對自己封賞的恩典。在奏疏中,他留下了一段經典名言:“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惡莫深於襲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王陽明認為,平叛成功,一是時勢使然,二是大家的努力,並非他一人之功,因此不宜獨受大賞,否則就是“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襲下之能”而“忘己之恥”了,否則就會自招其禍。
王陽明是惺惺作態、故作謙遜嗎?好像不是。他心體“良知”,對這件大功,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在奏疏中,他一一分析了不敢受封的理由。
何謂“叨天之功”?他說:“寧藩不軌之謀,積之十數年矣,持滿應機而發,不旬月而敗,此非人力所及也。上天之意,厭亂思治,將啟陛下之神聖,以中興太平之業,故蹶其謀而奪之魄。斯固上天之為之也,而臣欲冒之,是叨天之功矣!”王陽明的話很有道理,當時明朝國運雖已漸衰,官場腐敗昏暗日益嚴重,但全國大部分地方還沒有到民不聊生的程度,希望“變天”的人屬於少數,寧王朱宸濠點起了反叛之火,卻缺少“柴草”,難以燃起燎原之勢。表麵看,局勢由少數精英左右,實際上,國運從來都由廣大民眾主宰。但是,隻有王陽明一流智者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