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鬼穀子的局,王陽明的道

“戒慎恐懼”,即為良知

字體:16+-

“明”言有“道”

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明”言今說

能夠戒慎恐懼,就是良知了!

今人得“道”

今天的人經常高喊“自由”,但是,什麽是自由?很顯然,你可以按自己意願說話、辦事、思考,你就享有自由;你想說的話不能說、不敢說,你想做的事受到他人的限製,你就不得自由。

那麽,自由是誰給予的呢?有人以為是別人給予的,不自由的原因是別人造成的。文人厭惡政府不給“言論自由”,員工厭惡老板不給行動自由,學生厭惡老師、家長不給表達天性的自由。事實上,自由主要靠自己給予,良知才是自由的真正主宰。你講道德、講規則,凡事與人為善,所言所行都受到大家歡迎,那麽,你愛怎麽說、怎麽做都可以,他人和政府為什麽要限製你的自由呢?孔子“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他想做的事正好都符合道德規範,不符合規範的事他從不想做,所以,他享有充分的自由,從來不要求“言論自由”。

反之,你亂說亂動,自由就要受到限製了。阿Q夢想“想什麽就是什麽,想誰就是誰”,這樣的自由能給他嗎?他恃強淩弱,欺負小尼姑,還說什麽“和尚摸得,我為什麽摸不得”,這樣的自由他應該享有嗎?他可以有“戀愛自由”,但他不講戀愛規則,搞“性騷擾”,拉著吳嫂想“困覺”,結果被趙太爺用“哭喪棒”揍了一頓。不自由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們想擁有不該擁有的自由,這是真正的不自由。

真正自由的人,服從自我良知的管理,以“戒慎恐懼”為修養。“戒慎恐懼”出於子思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大意是:害怕做錯事,即使別人不見;擔心說錯話,即使別人聽不見。王陽明對這句話備極推崇,經常拿出來跟學生討論。他說:“君子戒慎於不睹不聞,省察於莫見莫顯,使其存於中者,無非中正和樂之道。”你用不著別人來判斷你做得對不對、說得對不對,你隻要自己心中有數就行了。不管別人能否看見、聽見,你堅持做正確的事、說正確的話,內心自然“中正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