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有“道”
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裏一覺,都自消融,真個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
“明”言今說
人們如果知道良知的妙用,無論有多少邪思枉念,隻要在良知上一悟,都自然消融於無形,真的像靈丹一粒,可以點鐵成金。
今人得“道”
王陽明所謂“良知”,是一種自發的美好情感,它不同於孟子所講的人性本善,不同於荀子所講的人性本惡,也不同於董仲舒所講的人性非善非惡。“道”或“天理”自然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良知”也自然存在於人的心靈,好比軟件可以驅動電腦一樣,“良知”是上天賦予的一個完美軟件,可以驅動人們從事各種有意義的工作。但是,物欲又像病毒一樣,可以破壞“軟件”的功能,使人的行為反常,做出許多自己都很厭惡的事情。
王陽明說:“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在正常情況下,人們依從本心行事,往往高尚而又富有創造力,如同道流天下,包容一切,創造一切,使一切充滿勃勃生機;一旦“良知”遭到物欲的侵染,人的行為又由高尚轉為低級趣味,創造力也變成了破壞力,乃至傷天害理,離道就遠了!王陽明的“致良知”,即是在心靈安裝一個“殺毒軟件”,殺掉由外入侵的“病毒”,回歸本心。
事實上,沒有人願意過著卑俗、狹隘、邪惡的生活,沒有人願意封閉在陰暗的心靈世界、緊守著不可坦然告人的“隱私”,任誰都想過著體麵的、有尊嚴的、光明正大的生活,任誰都想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對世界有益也被世界喜歡的人,人心自有一股向上的力量,這股力量即是“良知”。
“良知”是一種正向力量,引導人們走向“正確”的方向,但“良知”常常被物欲撥轉了方向,變成負向力量,使人們南轅北轍、行為乖張。變化往往發生於不知不覺間,沙漠中的旅人,一旦失去了羅盤,就會迷失方向,他們以為自己正在走向生命的綠洲,卻不知道自己離綠洲已經越來越遠。人也是如此,一旦深陷物欲,根本看不清東南西北,所以錯而不知錯,義無反顧地走向跟“綠洲”相反的方向。在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一個“好人”,因為他們本想做個“好人”,並且自以為一直在按“好人”的標準做人做事,所以,恐怖分子認為自己是在伸張正義,盜賊認為自己是在追求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