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有“道”
吾輩用功隻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複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明”言今說
我們這些人做功夫,隻求每日減少,不求每日增加。減去一分物欲,便領悟了一分天理。這是何等輕鬆灑脫的事!這是何等簡單易行的方法!
今人得“道”
王陽明是一個不囿於門戶之見的儒學大師,他的哲學思想以儒學為基,兼收佛、道二學,自成一家。所謂“隻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複得一分天理”,上承老子《道德經》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做學問應該每日增加知識、才幹,學道修行,卻應該每日減少貪欲,貪欲一分一分減少,道行一分一分精進,當貪欲減少到接近於無時,便進入順其自然的境地,也就是老子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孔子所謂“從心所欲”、釋子所謂“圓覺”的大自由境地。當此境地,無論一言一行一念,無不從容得體,做人做事豈不“輕快脫灑”?
“天理”二字,雖然是一個宋代理學概念,跟老子的“道”,孔子的“天道”,釋子的“佛道”,隻是名詞的不同,即使內涵有細微差別,也無須刻意分辨,按現代哲學觀點,理解為“自然規律”,亦無不可。
減“人欲”跟複“天理”有什麽關係呢?人的智性原本清明,一旦被欲望屏蔽,智性便昏昧了,隨著欲望一層一層堆積,最後連自己是誰都看不清了,又如何看清身外的人和事?比如初生嬰兒,欲望是最小的,隻有吃、喝、拉、撒那點事,滿足了便發出會心的微笑,不能滿足便無所顧忌地放聲大哭,他們易於滿足,而且用不著分別好人壞人,用不著計較好事壞事,更用不著在意他人的眼光,因此大部分時候處於精神愉悅的狀態。據科學家統計,嬰兒每天平均微笑300多次。隨著欲望增大,想要的總是比得到的多,經常處於不滿足狀態,煩惱便產生了。為了解除煩惱,不得不殫精竭慮地追求想要的一切,思維和行為也不由自主地跟著欲望流轉——為了一點虛榮心,眼睛隨時盯著別人生活,別人加薪了、晉級了、穿了一身新衣服,都成了自己心裏的痛楚;為了大家都羨慕的名車、洋樓,不惜屈身為“車奴”、“房奴”;為了過上所謂愜意的“小資生活”,隻好起早貪黑,像牛一樣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