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才華橫溢,卻一生多災多難,經曆了官場的大起大落,對聰明與愚鈍有著深刻的體會。他認為聰明是一種天賦,但是“愚鈍”一點能使人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還可以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憊。一個人如果過分認真,那麽必將一事無成。在待人處世中,許多時候裝得遲鈍一點、傻一點、糊塗一點,往往比過於敏感更有利。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即有大智慧的人,不顯山露水,不賣弄聰明,表麵上看起來很愚笨,其實卻很聰明。可見,這裏的“若愚”隻是一種表象,隻是一種策略,而不是真正的愚笨。對於那些不情願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來有大勇,卻裝出怯懦的樣子,本來很聰敏,硬裝出很愚拙的樣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時也可不做隨波逐流之事。
大智若愚,不僅可以將有為示無為,而且可以靜待時機,把自己的過人之處一下子表現出來,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我們要懂得隱藏自己,不要咄咄逼人、聰明外露,這樣會弄巧成拙。
呂不韋為秦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幫助嬴政統一了六國。然而,呂不韋的悲劇就在於他聲勢顯赫,“傲”字當頭,給秦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所以,最後他沒能善終。
太子政繼立為秦王,尊奉呂不韋為相國、“仲父”。呂不韋將《呂氏春秋》公布在鹹陽市朝的大門,並懸掛千金在上麵,聘請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如有能夠增添減少一個字的就賞給千金。消息很快傳遍國家的每一個角落,卻沒有人敢出來修改一個字,這時的呂不韋在秦國是獨一無二的權威,權勢達到了頂峰,甚至蓋過了秦國的君主嬴政。
秦始皇漸漸長大成人,但太後還是不停地跟呂不韋私通。呂不韋推崇儒家的政治思想,而秦始皇則表現了強烈的尊崇法家的態度。呂不韋主張國君不過問具體的政務,而秦始皇則主張所有國家大事,包括一切刑事案件,都要由他專斷。這一切分歧,都是沒辦法調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