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說,善於聽的人可以通過聽別人的議論,獲取經驗,增長見識,豐富閱曆,這是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徑。
在生活中,一個人無論多麽優秀,多麽完美,總有一些這樣那樣的缺點。因此,在人的一生中,被指責批評是很平常的事情,關鍵是看怎麽樣對待批評。清朝大理寺卿王昶曾經告誡兒子說:“別人抨擊我們,我們應當退而反省自身。如果我們自己有可被攻擊的行為,那麽別人就說得很恰當了。如果我們沒有他所說的缺失,則對我們自身也沒有傷害,我們又何必去報複呢?所以忍辱的要害是自我反省。”
古往今來但凡成就大業之人,無不是胸懷寬廣、從善如流者。他們不但心中有大誌,而且能夠禮賢下士,傾聽逆耳忠言。宋代著名大文學家蘇東坡在評論楚漢之爭時就曾說:“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勝,關鍵在於他懂得“從善如流”的道理。”
楚漢戰爭之前,有個叫酈食其的讀書人來投奔他。劉邦平日不喜歡讀書人,派人回絕說:“現在是戰爭時期,不見儒生。”酈食其生氣了,他對管事的人說:“你給我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管事的人趕快進去報告,於是劉邦就把酈食其請進去了。當時劉邦正在洗腳,沒有站起來迎接。酈食其向劉邦作了一個揖,劈頭就問:“你究竟要不要推翻秦朝,奪取天下?你為什麽輕視長者?”劉邦聽了,趕快趿上鞋,站起來給酈食其陪禮讓座。酈食其看到劉邦挺能接受意見,就貢獻了一條重要的計策,建議劉邦去進攻陳留。劉邦采納了這個意見,帶兵打下了陳留,結果得到了許多糧食,解決了軍糧不足的問題。
與劉邦容忍的態度相反,項羽則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他甚至連身邊最忠實的範增也懷疑不用,結果錯過了鴻門宴殺劉邦的機會,最後氣走範增,最終導致了失敗。在楚漢之爭中,劉、項就因心態氣度的不同,一個轉劣勢為優勢,最終取勝,而另一個則截然相反。可見放平心氣、接納批評意見對於在激烈競爭中取勝是多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