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概率入門:在不確定的世界作出理性選擇的83個知識

白發蒼蒼的狀元

字體:16+-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是古代學子改變一生的捷徑。一旦獲得成功,平民變成官身。古代的讀書人大都從小立下誌願,勤學苦讀,考取功名。有詩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徐遹,字紹聞,甌寧(今建甌)人,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考中特科狀元。舊誌中記載:“特奏名,對策迎合意旨,擢第一,詔視正奏第一人恩例。”入直秘閣,任廣德軍知軍。徐遹自幼勤奮讀書,發憤圖強,想考取功名,但是事與願違,每每赴考,總是名落孫山。不過,徐遹非常執著,屢考不中,卻屢敗屢考。數次考試不中,從意氣風發的青年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翁。很多人勸他放棄,可他就是不肯,認為自己空有滿腹經綸,卻無用武之地,不能報效國家,於是發誓不考取功名決不罷休。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徐遹七十六歲時,順利通過了鄉試,進京趕考,高中了特科狀元。

唐朝的尹樞,考上狀元那一年,七十三歲,年逾古稀。最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狀元,是他毛遂自薦得來的。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禮部侍郎杜黃裳被委派為主考官。杜黃裳此人有治國之才,富有才華,且為人不拘一格。他召集五百多個考生,告訴他們,名額隻有三十個,但是他不好抉擇,希望考生們能推薦出三十個人。白發蒼蒼的尹樞走了出來,寫完二十九個名字,竟是毫無差錯,都是才華上等、名列前茅的人,十分公道。在場所有人都心悅誠服。名單上寫了二十九人,卻少了狀元之位。然後他毛遂自薦道:“今科狀元非我莫屬。”杜黃裳找出他的試卷仔細查看,果真才華斐然,當得上狀元之名。於是尹樞就成了當科的狀元。

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諷刺小說《範進中舉》,講範進五十餘歲,連秀才都沒考中,家中窮困不堪。考官周進見到他,便想起了自己當年的慘狀,在惺惺相惜之下,將他錄取為秀才,後來又將他錄取為舉人。範進因過於激動,竟鬧出一場癲狂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