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談到了孩子在社會交往當中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現在我們放到另外一個角度去考量,就是家長有沒有給孩子創造人際交往的情境和條件。
我先分享一個心理學實驗—陌生情境實驗。這個實驗就是當媽媽把孩子放到一個陌生情境中的時候,看孩子多長時間回頭找媽媽;以及讓媽媽離開一段時間又回來的時候,孩子看見媽媽回來,他的表情和表現是怎樣的。
當孩子在一個陌生情境中的時候,媽媽需要觀察孩子能不能和其他的孩子建立一個新的關係,或者如果有其他陌生人在現場的時候,看看孩子能不能和這些人建立關係。
講到這裏,我們邀請家長們為將上幼兒園的孩子做一個評估,來檢查孩子的內在是否已經準備好和媽媽分離。在上幼兒園前,媽媽可以給孩子刻意製造一個情境,就是媽媽離開孩子一段時間,然後把孩子交給爸爸或者其他帶養人,之後觀察孩子的幾個反應:第一看孩子多長時間會哭;第二看哭的過程當中孩子會用怎樣的方式來找媽媽;第三孩子要哭的話,看他哭的時間長短;第四看孩子和照看者以怎樣的方式相處。
這樣我們就會看到:當一個孩子離開媽媽以後,他內在的安全感夠不夠,如果夠的話,他就很快和陌生成人、陌生小朋友建立屬於他的新的人際關係,而這些新的人際關係如果讓他不受傷害,不受危險和威脅,就能讓他很好地跟其他小朋友玩在一起,能讓他在人際關係當中獲益或者獲利。
如果媽媽在孩子上幼兒園前一周的時候,沒有給孩子創造一個陌生情境,或者沒有帶孩子去幼兒園熟悉幼兒園的情景、熟悉幼兒園的老師、熟悉幼兒園的環境,比如他吃飯的地方、睡覺的地方等,孩子入園後便難以適應,孩子會表現出來大哭找媽媽,喜歡自己一個人待著,或者在幼兒園不吃飯不睡覺等行為。當然,有些孩子即使沒有這樣的過渡和熟悉過程,也很快可以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除了安全感外,一些孩子的天生氣質也是一個影響因素,外向型的孩子與他人建立關係會容易些,所以家長需要觀察孩子的狀態,然後做出相應調整,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