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閉症的成因,我們用了前37節的篇幅跟家長朋友做了分享。從這一節開始,我們評估自閉症的症狀。
了解自閉症的人或許都知道,自閉症有三大症狀。症狀一:社會交往障礙,也就是說在社交上出問題了。症狀二:交流障礙,也就是在語言上、溝通上出問題了。症狀三:興趣狹窄或者是重複刻板的行為,也就是重複一個動作、行為、遊戲或者一句話,似乎沒完沒了。
那麽,當孩子出現這三大症狀的時候,是不是就意味著他得了自閉症呢?
下麵是我們工作中碰到的一些家長帶孩子去診斷自閉症的原因:孩子在小的時候,不願意和其他孩子玩、不願意大人抱、不喜歡大人觸摸他的手和臉等;或者孩子不愛講話,很靦腆,很內向,大人教他講話他也不講;或者孩子玩的時候,會非常專注地玩一樣東西很久很久。出現這些情況時,有的家長就懷疑孩子是不是出問題了?是不是不正常呢?怎麽跟其他的孩子不一樣啊?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閉症呢?然後,有的家長就帶著孩子去兒童醫院做各種各樣的測試和檢查,或者直接讓精神科醫生幫助看看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閉症。但在我們工作人員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常常發現家長的描述和孩子的表現有很大的差別。
工作中,我們接觸到一個自閉症家庭的時候,會和媽媽一起做“50項評估問卷”,同時和孩子互動並觀察孩子近2個小時,當我們對照自閉症三大症狀時,卻很難對號入座。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會問,在自閉症的成因和治療方案都不明確的當下,把這個自閉症的標簽如此簡單地貼到孩子身上,對於孩子來說是公平的嗎?是客觀的嗎?
我想通過愛因斯坦的例子來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物理學家。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愛因斯坦小的時候說話非常晚,到3歲了還不會講話,另外學走路也非常慢;上學時大多數學科的成績都不好;記性也不好,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都不能給出清晰的答案。愛因斯坦又是一個靦腆、沉默寡言的孩子。所以,在他小的時候,常常被大人認為是發育遲緩,或者被其他孩子看成是遲鈍呆滯的孩子。他的爸爸媽媽也懷疑這個孩子是不是智力發育有問題,或者哪裏出了問題?但愛因斯坦的一個叔叔給了他一個能轉動的羅盤,愛因斯坦就對這個羅盤非常感興趣。他會非常專注地觀察這個羅盤,走到哪裏都帶著羅盤,並一直專注地看。然後,他就想為什麽這羅盤的指針總指向北呢?看到這裏,如果你是愛因斯坦的家長,當你看到這個孩子有這些表現的時候,你會不會認為他得了自閉症?說話晚,不溝通,行為又刻板,學習又不好,記憶力也不好,你是否會給他貼上自閉症的標簽呢?也許在那個時代還沒有自閉症這個詞,但當父母看孩子出現這些行為症狀的時候,可能就誤認為我的孩子出現了問題或者生病了,然後就帶著孩子去各處診斷和治療。現在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智力非常高,沒有任何結論確認愛因斯坦患有自閉症,他反倒成了一個非常偉大的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