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上多爾袞所向披靡,殺人如麻;在政治上,推行圈地、投充、逃人和剃發令等惡政, 殘暴壓榨漢人; 在文化上,他還開創了清代“文字獄”之風。文字獄,曆朝曆代均有之。隻是有清一代,次數之多、株連之廣、處罰之重,超過以往。清代文字獄,是從多爾袞起頭的。迫害者是多爾袞,那麽誰是第一個被迫害者? 是個詩人,是個和尚,名叫函可。
函可,俗姓韓,名宗騋,廣東博羅人。他是明代最後一位禮部尚書韓日纘的長子。早年寓居南京、北京兩都。作為名門之後,他年輕時多才、好義、豪爽,原為江南名士,與天下名流巨儒切磋論交,“聲名傾動一時,海內名人以不獲交韓長公騋為恥”。其父病逝北京後, 家道零落,深感世事無常,遂發遁入空門之念。他二十九歲時憂時傷世,經高人點撥,別母拋妻,赴江西廬山,拜空隱老人道獨為師,皈依佛門,落發舟中,法名函可,法號剩人。“剩人”的意思是希望躲避世俗世界。其後,在廣州城東黃華塘創“不是庵”,為靜修之所,又名“黃華寺”。
函可雖已出家,然家事國事常係於心。順治二年(1645)春,函可自廣州來南京,印刷藏經。此時正值南明弘光政權滅亡,函可親曆清軍暴行,目睹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看到殺身成仁的明代遺臣,便將此重大事件記錄為《再變記》。
清兵占領南京後,管控很嚴,禁止任何人隨意出入,函可無奈找洪承疇幫忙。洪承疇考取明朝進士時,函可的父親正是洪承疇的恩師,基於這層關係,洪承疇給了函可一塊通行令牌。
洪承疇降清後,皇太極雖把他收錄入鑲黃旗漢軍中,恩禮有加,但並未放鬆對他的防範,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清廷也沒有給洪承疇任何官職,隻是經常向他谘詢一些軍政要務。比如,多爾袞在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知道北京已經被李自成占領後, 就請教洪承疇應該怎麽辦。多爾袞在這一點上知人善任,非常務實,懂得對付明軍的事情唯有明軍的老帥知己知彼。多爾袞雖然在心裏輕蔑洪承疇這位手下敗將,但他也敬重這位自從上戰場以來遇到的最厲害的對手。洪承疇的建議和範文程是英雄所見略同,請以義軍之師對待中原百姓,方可入主中原,多爾袞采納了這個建議。不過,洪承疇策劃繞過山海關,越長城抵達北京的計策,多爾袞沒有采納, 他決心乘機踏破長期阻擋八旗鐵騎的“天下第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