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杜甫眼中的三國

第四十四章

字體:16+-

這天杜甫又來到夔州劉備廟前,思索當日若沒有夷陵失策,讓陸遜火燒連營,是否就能夠扳回劣勢,甚至在諸葛亮的協助下擊潰曹丕呢?想到這裏就寫下《謁先主廟》:

「慘淡風雲會,乘時各有人。力侔分社稷,誌屈偃經綸。覆漢留長策,中原仗老臣。雜耕心未已,歐血事酸辛。霸氣西南歇,雄圖曆數屯。錦江元過楚,劍閣覆通秦。舊俗存祠廟,空山立鬼神。虛簷交鳥道,枯木半龍鱗。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閭閻兒女換,歌舞歲時新。絕域歸舟遠,荒城係馬頻。如何對搖落,況乃久風塵。孰與關張並,功臨耿鄧親。應天才不小,得士契無鄰。遲暮堪帷幄,飄零且釣緡。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

寫的時候不禁在想,倘若關羽沒有失敗、劉備能夠多活幾年,三國局勢是否會大不相同?

「先主誌在恢複先人事業,三國並起征戰經年而師老兵疲終至功敗垂成,宛如一場慘淡的龍虎風雲際會,奈何!乘時乘勢都得無天助,雖每有斬獲而終歸铩羽,隻有拱手讓人,錯失了恢複漢室的良機。

雖然名分上仍是皇族後裔,但漢室傾頹早淪為市井布衣,唯憑著他的一股誌氣與決心,與吳魏奮勇力爭天下,鼎足而三有了自己的江山社稷。但逢著時運不濟,但一直困於蜀地苦無施展的機會,雖滿腹經綸徒然也是有誌難伸。

想當初先主三顧茅廬時,諸葛孔明提出恢複漢室的第一步為三分天下的''隆中之策'';這實在是個很好的大戰略,然而事與願違,天時地利而人不能和,七出祈山而無功,中原雖廣卻隻能靠著抱病之身的老臣獨力支撐。

戰事發展不力,戰士進退維穀,隻有暫時與當地百姓一起屯田養兵以籌糧草、以待時變,諸葛孔明從來沒有停止過複國的決心,雖病體日趨惡化到吐血的程度,還是不肯息念,這樣鞠躬盡瘁的重臣是多麽令人辛酸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