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史學心機

2.施“仁”政,柔道中興旋“軟骨法”

字體:16+-

仁德與政治是一對孿生姊妹,又是一對天生的仇家,沒有仁德的政治是沒有合法性的政治,而沒有政治保障的仁德往往又非常脆弱;政治往往摧殘仁德,而仁德卻又成為政治的基礎。中國人曆來重視文治與武功,並且將文治放在武功的前麵,意思是文治在先,武功在後。那麽,什麽是文治呢?一般來說,文治就是以仁政治國。惟有施“仁”政,才能深受民眾歡迎,才能令天下長治久安。在總結前朝失敗的基礎上,劉秀確立了一套新的治國方略,其核心是好儒任文、以柔治國。

早在征戰的時候,劉秀就認識到儒學的重要。所謂“未及下車,先訪儒雅。”他想方設法把一些著名儒學人物拉到自己的身邊,或任以官職,或冠以銜號。這樣他身邊很快就集中了如範升、陳元、鄭興、杜林、衛宏、劉昆、桓榮等一大批當時的著名學者。劉秀對他們以禮相待,或聽取他們的策謀,或利用他們的名望和學識從心理上威服僚屬,抑製他們居功自傲、似乎無所不能的情緒。

劉秀自己就是一個愛好儒學的人。當朝廷議事結束以後,經常與文武大臣一起講論儒學經典裏的道理,直到半夜才睡覺。太子劉莊勸他重視健康,保養精神,他說:“我喜歡這樣,不覺得疲勞。”劉秀有時親自主持和裁決當時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爭論。自從平息隗囂、公孫述以後,除非緊急時刻,劉秀從不講軍旅問題。皇太子曾向他問起有關攻戰的事,他說:“這個問題不是你所涉及的。”有一次,有人上書建議趁匈奴內部分裂而又遭到嚴重災荒的機會,用幾年的時間一舉消滅匈奴,為了民眾的安居樂業著想,他堅決地否定了這個建議。

劉秀如此倡導儒學,不言兵事,為的是籌劃著改造他的官吏隊伍,以適應由取天下向守天下轉變的這一根本需要。他本來的官吏隊伍,多是在戰爭中憑軍功提拔起來的。這批人善於斬將屠城,但也喜功放縱,對於治理地方、安集百姓均不相適宜。他們即使有些不順手、不聽使喚,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違背法紀,劉秀也不便對他們有過於嚴格的要求。隨著戰火的平息和儒學的活躍,劉秀逐漸改變了官吏隊伍的素質和結構,用文吏取代功臣,功臣們交出手中的權力,離開官位,各自回到家中養尊處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