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史學心機

5.任人之道,重在不疑

字體:16+-

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於那些有才能的人,要以誠相待,給他以充分的信賴,這樣,他才能更大限度的發揮出自己的才能。

明末清初,鄭成功為尋求一永固的抗清根據地,遂進兵台灣,驅逐荷蘭侵略者,使台灣重回中國版圖。台灣的抗清複明力量,一直是清廷欲消滅的重要目標。順治年間,台灣成了尊奉大明的最後一個孤島,成為反清誌士心中的一麵旗幟。清廷知道,這麵旗幟不倒,民間反清複明之心永不會消絕,台灣便成了清廷的心腹之患。

康熙平定三藩後,便在福建沿海加強軍事力量,準備對台灣用兵,以和碩親王傑書統領軍隊,以重事權;任用姚啟聖為福建總督。姚啟聖不僅智略過人,而且明曉邊情。就任閩督後,即以撫為主,大力招安鄭氏官兵,以高官厚祿為餌,開誠布公,恪守諾言,受到鄭軍官兵的歡迎,歸降者極多。原鄭成功部將黃性震也受到姚啟聖政策感召,主動入見,密陳方略,對招撫鄭氏,收複台灣做出較大貢獻。

康熙又大膽起用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施琅是海上投誠人員,原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部將。他熟悉海上情形,對鄭氏內部情況也了如指掌,確實是對鄭作戰的難得的將領。

施琅對台的政策是:以剿為主,因剿寓撫,堅決主張以武力收複台灣。這與姚啟聖的政策可謂相輔相成,但也因此引起施、姚二人對台作戰方案的爭執。

為解決總督、提督間的不和,康熙毅然授予施琅專征台灣的大權,命姚啟聖負責軍需供應,在將領的選拔安排上,均依施琅所奏,使之能指揮如意。

平定三藩之時,康熙常常不顧眾議,堅持己見,指揮布置平叛戰役,然而對攻取台灣的戰鬥布署則很少表態。他說:“自用兵以來,凡陸地關山險隘,相度形勢以上為進,朕往往能懸揣而決。海上風濤不測,涉險可虞,是以朕不強之。”因自己不熟悉海戰情形,便不遙控指揮,充分尊重統兵將領的意見,使將領的才能得以盡情發揮。這大概是由於他所尊奉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聖訓所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