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孔子學做人智慧

第八講 有進有退必可再進

字體:16+-

據《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

又據錢穆《孔子傳》:“孔子年過三十,殆即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設教。”

孔子三十歲的時候,就開始了第一次退隱。他十幾歲開始做官,先後做過祭祀官、委吏、乘田等官吏,說不上得意,也說不上失意,反正在仕途裏混是怎麽回事他已知道,與當時的國君魯昭公也建立了比較好的關係,將來可以大用了,現在卻不妨暫時引退一下。

孔子在兒子九歲左右的時候,準備親自教育兒子,同時自己也好好鑽研學問。因此他辭職在家,開始收學生。到晚年的時候,孔子回憶這段時間,說他:“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所謂“立”不是抽象的立人、立業,而是指辦立學校。

孔子這一次退隱非常及時,避免了當時魯國政界的三個衝突:一是國君與臣子關於如何治理魯國的衝突;

二是國君與當時的大勢力季氏之間的衝突;三是避免被季氏拉攏,那樣勢必對國君不忠。

孔子做事有進有退,從官運正旺時退下來。

孔子中庸之道

1.凡事有進退,必可再進。

2.凡事有進退,即使退無可退時,也多條退路。

3.凡事有進退,我心自知,人不能測我。進———從井邊走過,要繞行,不要直行。直行就會掉進井裏。退走到山裏去。艮,音gèn,八卦之一,表示山。人隱於山,山沒有改變,人有改變。見山而知人,好。見人而知山,更好。

孔子歸隱

孔子辭官、歸隱、辦學,都是為了避免與當政者衝突。當時魯定公與執政大臣季氏的矛盾日熾,《史記·孔子世家》講“孔子嚐為季氏史”,曾是季氏的人,同時孔子又忠於魯昭公。因此必須引退。失敗了一個政治家,成就了一個教育家。

凡事有進退,必可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