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
孔子說他自己十五歲就有誌於學問了,立誌相當早。
孔子又告訴弟子說:“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講有誌之人努力攻書三年,必有所成。“穀”就是祿,指職位。
孔子凡事有準備,絕不心存僥幸。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他發現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他的整個少年時期都為此作準備。
少年孔子雖然走的是傳統道路,但一路走下去,他的路卻超越了傳統。《詩經》上講:“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新是舊的結果,舊是新的準備。世上無永遠的舊,也無永遠的新。舊的必然新,新的必然舊。常舊常新,常新常舊。要說本來,世界是舊的。要說現有,世界是新的。這,正是神與道的神奇恩典,它讓沒希望的有希望,讓已死的又生。
無中生有,越舊越新,我現在最愛穿中式衣裳,人不說我複古,卻說是時尚。中庸之道以常理致非常理,以常道致非常道,以常人做非常事。
孔子深知此理,他不做革新者,自然是革新者。他“述而不作”,自然有創新。他隻傳道,卻成就了自身之道。孔子走的是一條平淡無奇的道路,所有的大道都是平淡無奇的。大道旁隻有常見的大山大樹大石頭,沒有奇花。奇花生在幽穀中,我們不去那幽穀。我們的心中自有幽穀。
孔子取大道而棄幽穀。他舍棄奇花,卻知“蘭有王者香”。幽穀在他心中,他自成大道。大道含幽穀,大道即幽穀。孔子有取舍,有準備。他準備大而目標小,就不會落空。
十年磨一劍,屠龍技成,卻勞而無功,大而無用。十年磨一劍不如一年磨一劍。劍不必太鋒利,能用就好。太鋒利的劍首先傷害的就是自身。孔子磨劍三年,就出仕了。他雖然苦心做事,做事卻是快樂的。賈島磨劍十年,依然隻是個苦行僧。“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太小氣。怎麽比得上“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