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孔子世家》:
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過市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
孔子當初離開魯國,直接原因是看不慣魯國國君與執政大臣季氏都迷戀於齊國送來的女色,後來孔子在衛國,也看不慣衛靈公與夫人南子的行徑,毅然又離開了衛國。
衛靈公與南子有什麽行徑呢?
有一次,衛靈公與南子同車外出,讓一個叫雍渠的宦官駕車,又讓孔子為次乘(即陪同人員)。衛靈公與南子威風八麵,招搖過市。
孔子歎息說:“我沒見過好德如好色的人。”
由於看不慣衛靈公的行徑,離開了衛國。
孔子中庸之道
1.有時有原則,有時沒原則,總的來說有原則。孔子的“有原則”體現在為人鍥而不舍上,孔子的“沒原則”體現在做事變通上。說是“沒原則”,其實是原則之大者,正如武學高手無招勝有招。無論無招或有招,都是為了製敵。無論有沒有原則,都離不開做人。
當衛靈公所做的事超出了孔子的底線,孔子就要與他畫線。
2.人人以為我永遠妥協,其實我永不妥協。孔子在魯國與魯定公及季氏妥協,在齊國與齊景公及晏子妥協,在衛國又與衛靈公及南子妥協。
當世人都以為孔子還將繼續妥協下去,不過是混口飯吃、混個官做時,孔子忽然又像當初在魯國一樣牛勁發了,毅然與衛靈公決裂,自走自路。
世人以為孔子此舉是山東人憨性使然,誰知這是一個極有原則的人在身體力行地行道。
中庸之道不是中間之道,而是中心之道,是核心,是本質,是善惡自明的公義。
中庸之道不是向內折中,而是由內而外發揮力量。
孔子行中庸之道,散而為浩氣,當然不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