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左傳·定公十年》:
夏,公會齊侯於祝其,實夾穀,孔丘相。犁彌言於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誌焉。”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將盟,齊人加於載書曰:“齊師出竟(境),而不以甲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茲無還揖對,曰:“而不反我汶陽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齊人來歸鄆、龜陰之田。魯定公十年的夏天,魯定公與齊侯(齊國國君)會盟在夾穀這個地方,孔子作為宰相,緊緊跟隨。
齊國大臣犁彌對齊侯說:“孔子是個文人,文人都膽子小,我們如果動用軍隊劫持魯侯,哈,魯國就完蛋了。”
齊侯同意這樣幹。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對魯定公說:“我們快把士兵準備好!”於是魯國方麵就嚴陣以待。齊侯知道了,不敢亂來。在結盟大會上,齊國方麵這樣說:“如果齊國的軍隊征討諸侯國,魯國不派三百輛戰車跟隨,那麽就不算盟國。”孔子馬上針鋒相對說:“可以的。但如果齊國不歸還我國的土地,那麽也不算是盟國。”齊國沒有辦法,隻得歸還了魯國的土地。
孔子中庸之道
1.遇弱則弱,遇強更強。孔子在陽虎麵前很“弱”以禮待之。
—孔子在齊國麵前很“強”—針鋒相對。
但這種強也不是完全對著幹,也是本著合作的態度,要對方也能接受。信口開河,必成僵局,把路堵死。霸王硬上弓,必弓毀人亡。
2.任何時候都要談條件。
孔子針對齊國方麵的無理要求,馬上提出自己方麵的有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