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孔子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與同伴遊戲,就常常把一些祭器擺來擺去,表情嚴肅,動作像模像樣,演練祭禮。
此事表明,孔子是個自覺的做事者。
他不是模仿,他是覺醒。
我們人一生下來就可以做事——吃奶當然也是做事,啼哭當然也是做事,這都是很重要的事,你怎敢說這不是做事?
什麽是“做事”?隻要人做的都是事。但人做的事情有真偽之分。
嬰兒啼哭,嬰兒吃奶,這是真事。嬰兒生下來,不久來了些雜七雜八的人逗嬰兒說:“寶貝,笑一個!”這是偽事。
嬰兒根本不會因他而笑一個,嬰兒根本不理那些雜七雜八的人,他隻要找奶吃,找不到奶就大哭,找到奶就使勁吃。
真事讓人生,偽事讓人死。人要做真事。
發自內心的才叫真事。
真事才叫事。
所謂發自內心,並非是發自自己的心,而是發自父母的心,也就是發自天地的心,發自大道的心。
嬰兒生下來有自己的心嗎?有。但嬰兒發的心不是自己的心,而是發他父母的心。嬰兒的父母做嬰兒時要吃奶,現在他當然也要吃奶。嬰兒發的這個父母的心現在叫“遺傳”,孟子叫“性”。孔子說“性本善”,就是指人的初發心都是善的。
這好理解——因此我們依據。因為大道本來是善的,大道而作的初發心即是善。這一點連主張“絕聖棄知”的老子也讚成,老子說:“天道無親,恒與善人。”即是此意。
孔子的學問雖從老子來,但他又比老子多了一層學問。孔子的做人態度是主張“人生為快樂,快樂為人生”,是個快樂主義者。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又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快樂的人比智者更好,更接近大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