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孔子學做人智慧

第十八講 學習他人成本最低

字體:16+-

據《禮記·檀弓》:

延陵季子適齊,於其反也,其長子死,葬於嬴博之間。孔子曰:“延陵季子,吳之習於禮者也。”往而觀其葬焉。

吳國的延陵季子到齊國去,等他回程的時候,大兒子死了,延陵季子就把大兒子葬在了嬴博這個地方。嬴博離魯國不遠,孔子說:“延陵季子是吳國精於禮義的人。”就去觀禮。

不要忘了,孔子是魯國的大祭司,祭祀對各種禮義都是爛熟於胸的,但他也不忘向別人學習。

有時學習不是為了真的學習,而是為了印證。

雖然道與道之間沒有差異,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甚大,因此孔子離開魯國去齊國觀他人之禮,旨在體悟他人之道與己之道在差異中的同一。

孔子中庸之道

1.學習他人,印證自身。

一邊學習,一邊發覺自己太正確了。但又不說出來,隻說“好啊好啊”。孔子觀延陵季子演禮,有會於心,但又不說出來,隻是讚歎。

2.沉默最有益。

孔子觀禮,讚歎隻在心中,沒說出來。很多時候人一說話就錯,一說話就畫蛇添足,一說話就讓人誤會、生氣,因此沉默最有益、最安全。

說“安全”,倒不是指人身安全,而是指思想的保全。

沉默可以固守意念,不至於因話起而流失,也不至於因話終而走樣。

君子最擅長沉默,以沉默來對抗打擊,以沉默來抑製狂喜,以沉默來參悟他人,以沉默來完美自身,最後以沉默來投入更大的沉默。

黑夜不沉默,不是黑夜。光明不沉默,也絕不是光明。

孔子觀禮

學習除為了真的學習外,還是為了印證自身。

雖然道與道之間沒有差異,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甚大。因此孔子離開魯國去觀延陵季子演禮,旨在體悟他人之道與己之道在差異中的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