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孔子學做人智慧

第十七講 得罪人就是得罪事情

字體:16+-

據《論語·學而》: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指齊國)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孔子去了齊國,他的學生子禽和子貢討論這件事。

子禽問子貢:“老師到齊國,齊國國君一定會向老師請教治國之道。你說老師會在齊國做官嗎?如果老師在齊國做官,是他求的呢?還是人家給的?”

子貢說:“那是老師溫良恭儉讓取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雖然這是老師求的,但老師的追求與常人的追求不一樣啊。”

子禽與子貢說的話全部落空,可見他們還是不理解孔子。孔子並沒在齊國做官,更沒有向齊景公求官。相反,齊景公給他官做他都不幹。

不過子貢說對了一點,孔子對齊景公的態度是溫良恭儉讓的。

我們可用十個字概括孔子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剛好是一副好對聯。上聯講的是孔子的仁義之道,下聯講的是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仁義之道:

仁——仁者愛人若己。

二人為仁,義——公理。義人持律法,

義為公義,義人在仁者之上。仁者有愛心,義者有律法。

禮——通過敬畏大道的方式溝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是無法溝通的,隻有通過規矩才能溝通。智——而是得之天。有道者自然智慧並非得之人,有智慧。執著於人事,其智必不深。信——人也要有準信。孔子說:大道有定時,“人而無信,則不知其可也”(人如果不講信用,就不知道他該幹什麽)。講信的人事情可以預見,可以操作,不講信一團麻,一團黑。

孔子中庸之道:

溫——溫是熱度下降,溫是和氣不傷人。涼度升溫,剛剛爽。開水燙人,涼水冰人,溫開水最好喝。做人不要做開水,也不要做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