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孔子學做人智慧

第十六講 不可從一個亂局陷入另一個亂局

字體:16+-

據錢穆《孔子傳》:“孔子流寓來齊,時齊景公失政,大夫陳氏厚施於國,景公又多內嬖,不立太子,故孔子告(景公)以為君當盡君道,為臣當盡臣道。景公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其後果以繼嗣不定,啟陳氏弑君纂國之禍。”

孔子從魯國跑到齊國,就是避免魯國內亂。但齊國也不是樂土,當時齊景公大權旁落,大夫陳氏當權,齊景公又寵愛小老婆,不立太子,如此種種,使孔子實際上在齊國身處隨時一觸即發的亂局。

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含蓄地告訴他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要君臣父子各歸其位,否則要天下大亂。

齊景公認為孔子說得對,但並沒有采取有效措施。

孔子走後不久,齊景公就被大臣陳氏所弑。

孔子離開齊國回魯,看似思鄉,其實也是避開亂局。剛開始魯國內亂,那麽他就跑到齊國去。如今魯國稍安而齊國又要亂,他又跑回魯國,這是明智的。

孔子中庸之道

1.看似軟弱,其實果斷。

孔子在齊魯兩國先後內亂之時,靈巧穿行於兩國,行動迅速,異常果斷。

他的果斷又寓含在自然的行為中,因此不突兀,讓人可以接受。

孔子在齊魯兩國都不為強者,卻在齊魯之間巍然聳立,恰似泰山浩大,中峰險峻而兩坡溫柔。

2.有時有主張,有時沒主張,勝似永遠有主張。

什麽時候都有主張就是自不量力。孔子在魯國有主張,在齊國沒主張,齊景公問他政見隻含混過關,此為保身之計。

孔子思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