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帝製的崩潰:辛亥革命百年史話

九十一、各省光複已成燎原之勢

字體:16+-

南北和談在緊鑼密鼓當中。

但在黃興看來,與敵人和談是種屈辱。

他有太多太多的創痛及其理由。

或許,他覺得為時尚早,在當時應該是可以不考慮的局事。

他的想法不是沒有事實根據。

漢口、漢陽,雖然敗在清軍手上了,可是,就在馮國璋攻下漢陽後,他向清廷報告了如下情形:

(湖北)應城一帶間四五十裏或七八十裏皆有“匪”據,約兩千餘人;當陽消息不通;黃陂現雖克複,而沿路之“匪”,有如流寇。又九江之“叛兵”已於黃州、黃梅登陸,大勢尤岌岌可危。……

總之,遍地皆“匪,饑民逃勇應之,商民亦應之;大半此起彼伏。我軍隻有此數,前敵兼顧後路”。

也就是說,清軍實際上麵臨著無法克服的困難,袁世凱急於求和,也正鑒於這種自顧不暇的現狀。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自武昌起義以來,革命的大火已成燎原之勢。就當時全國絕大部分的省份,已宣告脫離清廷而獨立。

從1911年10月22日開始,至“停戰協議”之時(12月1日),先後“光複”獨立的省份已有:

湖南;

陝西;

安徽;

福建;

廣東;

山東(假稱光複);

四川;

山西;

江西;

雲南;

上海;

貴州;

江蘇;

浙江;

廣西。

這些省份的光複獨立,毫無疑義,是逼使袁世凱向黎元洪搖出和平橄欖枝的根本因素。

但是,局勢變化極大,這對袁、黎都感到突然——江浙方麵堅決反對袁、黎在武昌和談。

因為,停戰之後的第二天,恰好是江浙聯軍攻克南京,革命重心由湖北轉移到長江下遊,結果,袁世凱本來希望把黎元洪作為和談的對手,現在卻不得不把談判地點改為上海,這在黎、袁,甚至是首義革命黨人看來,都是“不明事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