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帝製的崩潰:辛亥革命百年史話

九十二、袁世凱欲將“大清帝國改稱中華聯邦共和國”

字體:16+-

18日,唐紹儀一行抵滬與各省代表議和。

唐代表袁方正式與革命黨方麵的伍廷芳開始進行和平談判。

地點設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

1911年11月19日,北京《經緯報》報道了唐紹儀代表袁世凱一份議和條件,這個條件中有三條值得注意:

大清帝國改稱中華聯邦共和國,大清皇帝改為中華聯邦共和國國王,由各省公舉議員設上下兩院公舉大統領以為行政機關。

大統領總理行政權,國王為憲法上特別階級,不得幹預政治,宣戰、媾和、締結國際條約及公布法律之事為大統領權。

國王及大統領待遇相同,國王與大統領之敬稱相同,除大統領外,無論何人均屬臣民。

伍廷芳對這個“條件”表示滿意。他在兩個月前,接受《中西日報》記者問時曾坦言道:“君主立憲,設責任內閣,事權操之漢人,以木偶之皇位安頓滿人,此吾之初願也。”

顯然,這條件“對於漢族封建勢力來說,這是最理想的結果”。大多數代表也認為,完全廢棄皇帝,對於封建秩序的衝擊確實太大,不利於維持目前局勢。

這種心態,袁世凱早在他接受英人莫禮遜的訪問時,就曾向他表示:

“深懼民主國之不能穩固及潰裂瓜分之禍,欲保存清室,剝奪其實權,使僅存虛名,則國家之安全,方能確保。”

實際上,袁世凱自清朝危難之時,受命出任內閣總理以來,就具有這種議和的初衷及其底線:一方麵是,保存清帝虛名而要求清政府把全部國家權力交給他;另一方麵是,寬容革命起義者、開放黨禁等,以博致革命黨方麵向他妥協。

現在,他一步步地達到了在議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袁世凱在革命黨人中的印象並不怎麽樣,而革命黨人不是北洋軍人,他不可能在上海一言九鼎。盡管他沒出麵,但唐紹儀卻是如其影隨其形般的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