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此其時,主張改良、保皇、民權的梁啟超,他在立憲到來的時刻,其精神狀態又如何的呢?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縣人,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舉人出身。
1894年,發生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強迫政府賠款割地。次年4月17日,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1823—1901,字少荃,道光進士)以政府議和全權代表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梁啟超與他的同道、師長康有為在北京參加會舉時,這位還隻有22歲的青年學子與年近四十的康有為帶一千三百多舉人示威遊行,要求拒簽和約,遷都抗戰。鬧得政府威風掃地。戊戌政變後逃亡日本,後到美國與康老師會晤,謀求與革命黨人孫中山聯合,卻遭到康有為拒絕。梁在美國受到了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接見,他到處發表改良與保皇的演說,贏得了許多華人的支持,包括一些美國人。這裏有一件富有喜劇性色彩的插曲,那是國民黨元老馮自由在其《中華民國開國的革命史》所寫,顯然抱有成見的味道,說是沒有吧,但又活靈活現:
梁啟超在舊金山的時候,一個名叫弗肯伯格的退役軍官主動提出為保皇會服務。梁啟超以“中國首相”名義授予弗肯伯格“中國改良軍隊大元帥”頭銜。然而後來,當一位叫霍默·利的軍事評論家竭力巴結他的時候,梁啟超又授予他以同樣顯赫的頭銜。弗肯伯格聽到這個消息,對梁提出強烈抗議,並同另外那個大元帥展開了公開論戰。梁啟超對他們兩介人的許諾於是被公開了。梁啟超隻好以個人的名譽在對利的任命書上簽了字,霍默·利這才得到那個職位。但在1911年保皇會的信譽掃地,梁在美國會見了孫逸仙並主動提出與革命黨合作。革命發生後,梁在南京作了一個時期孫中山的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