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帝製的崩潰:辛亥革命百年史話

十九、張之洞的洞見

字體:16+-

之洞,洞察到了什麽?他為什麽要跟著袁世凱一起倡議廢除科舉?是因為他被所教育的學生戲弄過?還是因為他被滿清政府折騰得死去活來?好像都不是。他是感到西學的浪潮無情拍打著大清的江山,他是感覺到末世的科舉學子仍然把它當做謀官的手段,人性的不良在惡性循環。當邪惡充塞著科舉,充盈著官場,這是很可怕的社會。

從張之洞的《勸學篇》來看,他是關心人倫的。而一個人的科舉的成敗關係到家庭的人倫,為了讀書可以置年老的父母不顧,可以置新婚妻子不顧,可以到妓院裏玩樂,可以像柳永那樣尋花問柳,“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像《西廂記》的張生依依不舍地辭別豔遇:“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另一種現象是——據考證,科舉的營私舞弊在明代萬曆年間就積重難返,尤其是中央內閣首輔張居正以及一般尚書、侍郎們,公然直接為自己的子侄親友出謀鑽營,以求在各級考試,主要是會試中能夠名列前茅。以此增大自己的政治羽翼。

張居正為了讓自己三個兒子及第,他拉攏後來成為戲劇家的湯顯祖,湯不從。但他通過努力,終於使老大張敬修、老二張嗣修、老三張懋修都相繼名列會試一、二名。

人才是否盡其用,是政治昌明或腐敗的關鍵之一。所以,清朝自入關以來,一般十分重視的,隻是懲罰考試作弊的犯案又未免苛刻。

如順治十四年(1657年),發生過兩個著名的科場案,結果搞得被殺或流放的人很多。像魯迅先生的祖父也涉到這個案去了,“幸好沒有全家流放,否則我們就沒有《阿Q正傳》可讀了”。

科舉走下坡路似乎不是西學的浸**,而是自己的浸**。這就是張之洞的洞見。

前麵講過,張之洞自己也是“開了後門”的,但不是沾親帶故、裙帶關係,而是考官根據人才來推薦給領導人慈禧太後的,這個推薦自隋唐科舉以來都有過,但這種“推薦”不同於當代的“保送生”,要純粹得多,張隻是在進士層麵上由“三甲末名”被慈禧太後拔置為“一甲第三名”,由“傳臚”改為“探花”。慈禧沒錯,她有權力做,但這也有不公平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