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帝製的崩潰:辛亥革命百年史話

十六、科舉曾成就詩詞歌賦

字體:16+-

不過這個招賢的呼喊聲,終於在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麵結束後,由一個懼怕夫人的隋文帝拉開了科舉的序幕及其盛世的到來。所謂科舉,即用考試的辦法分科舉士(士科,即進士,是繼隋文帝之位的隋煬帝設置的,分科取士則是從唐代興起的,分進士、秀士、明法、明算等),故稱科舉,國家通過這樣的考試來選拔政府官員。唐宋科舉考試以詩賦為主,如有則掌故可以說明當時確是憑詩應試的。

唐朝進士侍郎李播病時,有個李生持詩求見,由家中子弟代為接見。李生留下詩卷走後,家人把詩卷給他,李播看後驚異道:“這是我當年應舉時的試卷,隻是改換了姓名。”

一日,李播派弟子去詰問他:“此詩真是你寫的?”李生臉色頓變,但說:“的確是我平生苦心寫的。”弟子說:“此詩是我家大人當年應試的詩,請不要再謊稱尊作了。”

李生見識破真相,才承認說:“是我二十年前在京城書攤上用百錢買來的,很對不起啊。”弟子回來轉告老師,李播苦笑道:“這個秀才無非是窮困的原因,實在可哀呀。”

其實,這就是相當於現今所謂的“剽竊門”和“抄襲門”。看來古已有之。

另一應試的掌故例證是我們熟悉的《阿房宮賦》的作者杜牧。

那是唐敬宗寶曆元年(825年),杜牧當年到東都洛陽赴舉時,崔郾侍郎為主考官。三署公卿皆會聚長樂傳舍,冠蓋之盛況空前。

太學博士吳武陵也乘驢而到,崔考官不禁暗自驚訝,起身相迎求教。

吳博士說:“侍郎為皇上挑選才俊,我怎能不略盡綿薄之力呢?前些時,我偶然遇見數十個太學,揚眉鼓掌地讀一篇文章,原來是進士杜牧的《阿房宮賦》。這人真是大才子呀!侍郎官事情繁重,恐怕沒空閱覽。”說著就把《阿房宮賦》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