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期間,流傳著一首漢口竹枝詞:
辮發從來北狄風,
武靈胡服亦相同。
垂垂腦後休多事,
削盡煩絲萬慮空。
可見,古代少數民族的穿著打扮,在漢人看來是落後的,這是自春秋無義戰以來,就已成為一種國家共識。
當時有個叫子貢的人,拿現在時髦話講,他是孔子儒家培訓學院的學生首富。
有次他感到疑惑,問孔老師:“老師,管仲這個人不像是仁人吧?你看啊,齊桓公殺掉了他的弟弟公子糾,可是作為國師的管仲不但不能為主公去死,反而做了桓公的首相。我真想不通。”
孔老師說:“管仲做了桓公的首相,幫助他降服了各省省長,擺平了天下,老百姓到現在都還受到他的恩賜。假如沒有管仲,我們大概也都像落後民族那樣,仍然披散著頭發,衣襟也向左邊開了啊。難道說真要像普通男女那樣拘於小節小信,自縊於溝渠之中而沒有人知道才好嗎?”
在這裏,我關注的是孔子說到的話:“假如沒有管仲,我們大概也都像落後民族那樣,仍然披散著頭發,衣襟也向左邊開了。”可見,“披散著頭發”,這是不文明的打扮,“衣襟也向左開”,這就不是周朝人的衣著了。而且,這是落後民族的行為,不符合進步的、有禮儀之邦著稱於世的中國人了。
想必,大概自夏商周以來,都是把頭發束起來的,衣襟也是向右開襟的。否則就不是中國人了。嚴格說來,束發,衣襟向右開,是漢人的打扮的特征特色。
據史載: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結成發髻盤在頭上,謂之“束發”;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之後用布扣)係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
夏商以後冠服製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善。但它有著社會權力的等級的象征,而且不能背棄先王遺誌,史稱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