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黃興領導的同盟會在舉行最後一次起義失敗(即辛亥年春三月二十九日的黃花崗起義)時,清政府發現“此次擊斃亂黨,剪辮者最占多數”。
廣州慈善界在收埋屍體時也發現,即使有辮子的屍體也多是裝假辮子。
因此,當局下令閉城三日,密令搜查革命黨人。密令嚴申:
凡屬沒有辮子的、穿黃軍衣的以及來路不明的人,一律格殺勿論;凡見有剪辮的西服之人,稍有可疑者即可緝拿。
而此時來廣州的香港的人多半是剪了辮子的,或是穿西裝革履的,也通通被官兵扣留,鬧得人心惶惶,聞之卻步。
20世紀初,即自1903年以後,如上海、武漢、廣州、澳門、香港,日本的留學生等海內外華人,剪辮之人數以萬計。
剪辮最集中、最淩厲、最大膽的是日本留學生,而最令當局官員難堪的是鄒容。
鄒容,時年二十,四川巴縣人。他不但剪掉自己的辮子,而且勇敢地剪掉留學生監導官姚甲的辮子,並將它展示在學生宿舍內,他所持的理由是由於姚甲鬧出不倫不類的戀愛醜聞來。姚甲的職務本來是監督留學生是否剪掉辮子,但他本人卻被剪掉了辮子。這使他無地自容。作家陳舜臣說:
更令他生氣的是鄒容他們每到深夜,就來個大合唱:
啊,我的辮子啊,我的辮子啊,去了何方?我要為你哭泣。
一位政府負責教育、督導學生的官員,不僅被學生“有辱斯文”掃地,而且竟然遭到學生們的公然嘲笑,可知其政權不長久矣,因為這表示負責取締的權力已經衰敗。
鄒容因此剪辮事件,當局勒令他必須離開日本。後來他因在《蘇報》發表《革命軍》檄文一案而與導師章太炎一起入獄,次年病逝獄中。吳玉章在《辛亥革命》中有首《紀念鄒容烈士》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