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帝製的崩潰:辛亥革命百年史話

九、剪辮的孫中山是位有主張的人

字體:16+-

另有一個上麵曾提到的廣東人孫中山,他是漢人中也是革命黨人中第一個剪掉辮子的人。

孫中山(1866—1925),廣東香山人(今中山市),名文,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中山樵,是他在日本從事革命的化名,後即以中山名世。

孫中山6歲就參加農業勞動,10歲入私塾讀書,有國學《四書五經》的底子。1878年隨母到檀香山,就讀於英、美教會所辦的意奧蘭尼學校和奧阿厚學院。1884年入香港拔萃書室,後轉維多利書院。二年後又入廣州博濟醫院附屬南華醫學校學醫,次年轉入香港西醫書院直到畢業。

1894年之前,孫中山還是個從事改良革命的人,他有著當下“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的願望。但之後放棄了改良主張,轉而從事共和革命。

孫中山在答倫敦記者時說:1895年“我從香港逃到神戶以後,采取了一個重大步驟,把我從小蓄留的辮子剪掉了”。次年渡海到了英國,發生了著名的“倫敦蒙難”,孫中山說:“我在倫敦波德蘭區的中國公使館被綁架”,關了十多天後,“就等著把我當神經病患者用船押送回國”,幸而被他的“良師益友康德黎博士”搭救,才被釋放。

孫中山本是行醫者,他走上政治這條道也極偶然,他曾對英國記者說起他從政的原因:

1892年,孫中山在澳門行醫時,“一天晚上,有一個歲數和我差不多的年輕商人來訪,問我是否聽到北京傳來的消息,說日本人就要打進來。我說我隻聽英國人談過,並不很清楚。我又說:‘我們都被蒙在鼓裏,太遺憾了。皇帝應該對人民有點信任才行。’天命無常。’我的朋友說。‘對。’我表示同意,並且引述一句帝舜的話:‘天聽自我民聽。’那一晚我加入了少年中國黨。全世界現在都已知道困擾中國如此之久的弊端所在。但是,使我們受苦的主要禍端是愚昧。不讓我們知道發生的任何情況,更不必說參加政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