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詔書,決定了帝製的崩潰。
它被四萬萬人關注、仰望、乃至流連。
它由一位孱弱的、因不堪重厄而背駝(姑且如此比喻,據閻崇年說她“既瘦弱又駝背”)的帝國女人在代不足六歲的宣統皇帝宣讀。
從帝製的角度來看,皇後、皇太後在平時依附夫君、兒君,但在非常時期,君主或無能力,或力不能及時,她們就負有為朝廷救危解難的責任。此時此刻,她們是獨立的,所以必須獨立地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有些是憑著能力,化險為夷;有些是迫於身份,出麵承認事實。
隆裕,她是樣樣都兼顧了。
她挺身當此難局,含淚宣讀了由袁世凱批閱的詔書:
奉旨朕欽奉隆裕太後懿旨:
前因民軍起義,各省回應,國內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派人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
但是兩月以來,還沒有議出妥當的辦法。
國體一日不決,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國人民心裏,多傾向共和。
南方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將領,也主張於後。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我又何忍因一姓之尊榮,而有違廣大人民之好惡?
今天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今派袁世凱總理大臣以全權組織臨時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總的來說,是期待人民安居,海宇平安,仍合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這樣,我與皇帝也好退處安閑,悠遊歲月,受國民之優禮,親見大治之告成,這正是我們樂意看到的安定局麵。
至此,建有268年的大清帝國得於和平轉型。
滿洲人掌控的國家,又回到漢人手上掌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