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徒然的懊喪帝製好不容易崩潰了,吾國吾民好像可以“天下為公”地進入“一大中華民國”了,但據林語堂認為並不然,他在《吾國吾民》陳述:
人們將體認我們至今仍被統治於封建酋長的下麵,……於是突然覺察現在統治我們的是十幾個偽裝著的專製君皇代替了一個真正的暴君,而1911年的革命不過在種族革命上獲得了勝利,它不過粉碎了一個皇統,而剩留下一堆毀垣碎瓦和嗆人的塵灰,有時人反願意仍受專製帝皇的統治。
徒然的懊喪。
童年時代的中國那時不見得是很好的統治,那是確實的,但它不失為一個大的中國。滿清政府的貪婪、腐敗和無能,是與現在無異,而有些官吏貪心尤為厲害,但最壞的官吏還是受彈劾,受監禁的處分,因為那時還有一種製度。
於是我又縱觀現代目睹許多好人絕足仕途:王國維跳入頤和園昆明池;康有為晚年過其孤寂的自傲生活;魯迅陷於沉默與失望的悲哀,直等到文學革命的發動;章太炎養晦於蘇州;而胡適,杜威的門生,秉有更進取的人生觀,亦隻空想地草草地講人民的痛苦,並無多大熱情,雖他不願意放棄一切主張而讓國家歸於滅亡。——胡適有一次在其哲人的憤激之一刻,曾怒吼著:“中國不亡,是無天理!”……
這種情形使旁觀者也覺得可憐,那麽許多好人竟沒有一個領袖抵得上幾半個甘地的程度;中國的個人比較來得老練,至於政治的和國家的方麵,……尋求緣由常會導入反求領袖人才,尋求剛毅而誠信的領袖人才,因為像孔子的見解一樣,我相信偉人以其自身的行為為表率,足以改變全國的風氣……
明顯得很,帝國的製度雖然業經崩潰了,但道德的標準和政治的標準反而不如原來,以致不獨林語堂“徒然的懊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