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2]建立金國,初生的金國充滿活力,在軍事鬥爭中屢敗遼兵。而這個時候,曆年來在同北方遼和西夏作戰中沒有占到過什麽便宜的大宋,終於看到了趁火打劫的一點希望。如果在這個時候充分落井下石,配合金國一舉滅掉遼國,則可以趁機火中取栗。如果運氣足夠好,甚至能夠收回漢人的傳統故土—幽雲十六州。
前朝的五代,因為後晉兒皇帝石敬瑭的卑躬屈膝,幽雲十六州在遼國的契丹人手中已經長達一個多世紀,這始終是大宋曆任皇帝的一塊心病。事實上,這不僅是一塊心病,而且是關係到大宋帝國生死存亡的一件事情。
傳統意義上的幽雲十六州,又稱為“燕雲十六州”,在地理上是指長城以南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區。打開一張地形圖(見圖2-1),我們可以看到,在漢族及遊牧民族之間的拉鋸戰中,幽雲十六州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這塊區域,大概占據
圖2-1 幽雲十六州
了太行山山脈的北麓以及燕山山脈,是一塊天然屏障。
如上,是傳統教科書的敘述方式,然而我們讀完之後還是一頭霧水。從以上這張傳統的幽雲十六州示意圖上,我們甚至看不出這塊地方對於華夏民族生存究竟有何特別之處,隻是普普通通的一大片國土而已。
那麽我們換一個角度,重新來審視一下幽雲十六州的戰略價值。
先看一張中國全年400毫米的降水量示意圖,如圖2-2:
圖2-2 中國全年400毫米的降水量示意圖
400毫米的降水量線,對於傳統中國來講,恰好是半濕潤地區與半幹旱地區的區分點,也是古代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線。很顯然,幽雲十六州(黑色部分)恰好就卡在這條界限中間。也就是說,不同於我們之前講到的秦嶺、黃河、大巴山等天然屏障隔開了古代漢人的傳統人口地理單元,幽雲十六州實際上剛好處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的拉鋸區域,秦漢隋唐等漢人農耕文明強勢的時候,幽雲十六州就掌握在漢人手中,作為對抗遊牧民族、保衛農耕文明的“橋頭堡”;而當遊牧民族意識到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意義之後,則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就注定會在這一線反複爭奪。一句話,隔秦嶺、隔黃河的爭奪,無非是農耕民族的內訌,而上升到幽雲十六州,則是純粹的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生存權的廝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