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一下千裏沃野、四戰之地的黃淮海平原。(見圖2-5)
如此大平原,一望無垠,天廣地闊。沒有大的河流,也沒有起伏的群山,甚至連低矮的丘陵都很難見到。正因為如此,大平原地區在戰爭中的戰略縱深極差,適合大規模野戰和正規戰,而不適合偷襲和遊擊戰。平原地區的平原遊擊隊、敵後武工隊這些當年的抗敵武裝,在平原地區輾轉騰挪,經常依仗春種秋收之間的莊稼做掩護—俗稱“青紗帳”。南方人和北方人,經常爭論一個作戰意誌的問題,實際上這並不具備可比性。南方河網和群山阻隔,足以滿足作戰人員的隱蔽性和突然性需要;而平原地區如黃淮海地區,很容易被外來強大敵人征服,零星反抗也不足以給敵人造成致命傷害。比如宋金戰爭,又比如抗日戰爭時期,黃淮海地區經常是大片大片地淪為敵占區,這是包括地形因素在內的各種因素造成的,不能單純地將作戰意誌放大。
那麽如此無險可守的大平原,果真不好嗎?
實際上,我們前麵所涉及到的無論長安、洛陽,還是四川與幽雲十六州,都是單方麵強調軍事價值。我們恰恰忽視了一點,那就是無險可守的大平原,具備相當高的經濟價值,並且具有極其低廉的交通成本。
擁有山川阻隔,可以拒險而守的穀地平原當然好,比如關中平原、四川盆地。但像黃淮海平原這樣的地方,即便守不住,也要創造條件來守。因為黃淮海平原這片開闊地,是典型的中國北方糧食主產地。在沒有水患肆虐的年份,這些地方千裏沃野,粟麥飄香,足以養活大量的人口和軍隊。所以這樣的地方,往往會被軍事對峙的雙方反複爭奪。
那麽問題來了,在這樣的平原之上,如何才能有效布置防守呢?
我們首先想到的,還是自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