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其人
郭威這輩子,過得相當不容易。
生於太平盛世的人,往往無法理解經曆亂世的痛苦。像郭威的一生,則生動地詮釋了“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的真諦。郭威出生於唐末,成長於五代十國時期。出生後剛剛3歲,當時擔任順州刺史的父親就死於叛軍作亂;年幼的郭威還沒有到換牙的年齡,母親也早早離世。此後的很多年裏,是郭威的姨媽韓氏將父母雙亡的郭威拉扯成人。少兒時期的成長背景,讓郭威知道民間疾苦,知道親情的可貴。郭威尤其明白,在亂世中過上好日子,是多麽簡單卻又是多麽奢侈的一個願望。
成年後的郭威,威猛勇武又不失謙和,有雄心壯誌,卻又腳踏實地。在那個戰亂頻仍,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代,皇親貴胄尚且擔憂個人安危,文人雅士也難免氣節不保。少年郭威的理想,僅僅是做一個有用的人、為國為民的人,僅此而已。
郭威在18歲的時候,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時任澤潞節度使的李繼韜。郭威因為李繼韜的賞識而有機會從軍打仗,並且成為一名下級將領。要知道,這一點在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非常重要。國泰民安時期,出人頭地的門路有很多,靠孝廉的名聲,靠門第的高貴,靠科舉的成績。然而在禮崩樂壞的亂世,從軍本身就意味著比別人更加有出人頭地的機會。那個時候的中國北方,短短五十多年出現的五個王朝,能夠上台的個個都是軍政府。
即便如此,難能可貴的是,年輕的郭威依然很清醒,他知道在這個亂世隻靠好勇鬥狠是遠遠不夠的。他之前的很多人,依靠武力固然可以一時風光無限,但到最後也難免身首異處。他不想做這樣的軍人,甚至於,如果有機會的話,他想結束這種崇尚武力的軍政府政治生態。會打仗隻是亂世必備的防身之術,但這遠遠不是他的最終理想。在從軍打仗的業餘時間,讀書已經成了郭威自然而然的一種習慣。並且這個時期他的結拜兄弟李瓊,推薦了一本兵書—《閫(kǔn)外春秋》給郭威。這本撰寫於盛唐時代的兵書,給青年郭威搭建了係統化的軍事理論體係,這樣的經曆讓他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