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帝位進化論:天子們的忐忑與哀愁

大寧衛

字體:16+-

當年朱元璋派九王守邊,其實隻是事實真相的一部分。因為長城既然已經修好,就必然是北部邊防的重要屏障。所以,把九個成年的藩王派過去固邊,本來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請注意,這裏我們提到長城,並沒有用到邊境線的概念。充其量,長城隻是屏障,而不能當成邊境線。如果中央帝國的邊境線已經被人平推到了長城一線,那隻能說明這個帝國的負責人短視,或者說當時的外敵太過凶悍。

因為守中原就要守長城,守長城就必須在長城外圍安插釘子,守長城的外圍。也就是說,長城以外必須要有軍事緩衝區。

本著這個邏輯,我們把之前的“九王守邊”的老圖再用一遍,並且再細化一下(見圖4-5)。

在長城的外圍,有三個衛所,遙相呼應、互為犄角,共同防禦著長城的外圍。這三個衛所的名字分別是東勝衛、開平衛、大寧衛。其中的東勝衛,在今天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開平衛,在今天的內蒙古錫林郭勒;而大寧衛在今天的內蒙古寧城。明太祖朱元璋建長城,並且派九王守邊,這是明麵上的套路。其實暗地裏鴨子劃水,這三個衛所組成的“塞外三衛”才是防衛長城一線的戰略精髓。

東勝衛,是為了警戒當時還在蒙古人手中的後套平原、前套平原可能的軍事入侵;開平衛,是為了守衛大同一線,防止敵人從“山西糖葫蘆”的大同、宣府一線切入,構成對北京和山西的直接威脅;而大寧衛則更加重要,同時監視了來自蒙古方向以及遼東方向的軍事動向。

圖4-5 塞外三衛

有塞外三衛的存在,一旦邊境有變,消息就會第一時間傳回帝國的中央機構。而塞外三衛,進可以同敵人小試牛刀,退則可以撤至長城防線,重新布防。有了塞外三衛,也就等於是為帝國爭取到了更大的戰略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