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帝位進化論:天子們的忐忑與哀愁

朵顏三衛

字體:16+-

東去的朱棣,先解了永平之圍。

之後直奔大寧(內蒙古寧城),挾持並聯合了寧王朱權。更加重要的是,朱棣合並了寧王的幾萬常備軍,借到了威震邊陲的蒙古騎兵部隊—朵顏三衛。(見圖4-4)

圖4-4 朵顏三衛

朵顏三衛是大明帝國一支有著優良傳統的英模部隊,它賴以成名的法寶是來去如風的騎兵。在明代初年,這支鐵騎勁旅威震遼東。朵顏三衛這個名字名揚天下固然是因為騎兵,但朵顏三衛最早的含義其實隻是地方區劃。大明開國,朱元璋一統華夏,當年蒙古草原上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後人們,在大明強大的政治軍事雙重打擊之下,分裂成了互不隸屬甚至互有攻伐的三個部分—韃靼、瓦剌、朵顏三衛。居中的韃靼自稱黃金家族正宗傳人,卻苦於實力有限;偏西的瓦剌擁有全蒙古最強大的軍隊,卻苦於沒有名分;據守大興安嶺以東、燕山以北廣大區域的朵顏三衛,則投降明帝國,接受羈縻成為大明帝國的邊防衛所。

這裏簡單談談明代的衛所製度。

前文曾經講過,明代的地方行政設置有“三司”。這樣一個地方分權的特殊行政方式,其中的都指揮使司,主要掌管軍事,簡稱“都司”。當年的大明直接控製的漢人農耕區,被分為十三個布政使司,相當於今天的十三個省,所以相對應的也有十三個都指揮使司。其中,在邊境戰事激烈的地區,設置有單獨的都司。比如遼東都司(大概相當於今天的遼寧)、萬全都司(治所在今天的河北宣化)、大寧都司(治所在今天的內蒙古寧城)。此外,朱元璋在一些重要的邊疆和海疆,還加強管理,特意設置了五個行都司,比如福建這個地方,既有福建都司,也有福建行都司,實際是平級單位。所有的“都司”,在地方上名義的上級,就是前麵說的各省的“布政使”;實際上,都司直接向朝廷匯報,確切地說,是向朝廷的軍事管理機構“五軍都督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