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我們焦慮時可以做什麽

01 過度的壓力會傷害身心

字體:16+-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有壓力才有動力”,這是不是事實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解釋一下,壓力到底是什麽?

壓力一詞,早先用於物理學,後來被加拿大學者漢斯·塞利(Hans Selye)用於醫學領域,他在《生活中的壓力》一書中使用了“一般適應症”的提法,指出無論是哪一種威脅,身體都會以“一般適應綜合症”的方式,調動身體的防禦來抵擋威脅。

簡單來說,壓力是一種緊張狀態,是身體對外界強加給自身的刺激的應激反應。一定程度的緊張,對於個體生存是有幫助的,沙丁魚的實例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人們在海上捕到了沙丁魚後,如果能讓它們活著抵達港口,價格會比死的沙丁魚價格高出好幾倍。然而,路途遙遠,環境不佳,沙丁魚往往在運送的途中就會死掉,能把它們活著運回來的人少之又少。不過,有一艘漁船幾乎每次都能成功地帶回活著的沙丁魚,船長自然也賺了不少錢。人們詢問過船長,到底有什麽秘訣?可他總是避而不答,一直嚴守著秘密。直到船長死後,人們意外地發現,他在魚艙裏放了一條鯰魚。

鯰魚來到了一個不熟悉的環境中,會四處遊動。麵對這樣一個異己,沙丁魚會感到不安,在危機感的支配下,它們會緊張地不停遊動。在危機和運動的雙重影響下,沙丁魚最大限度地調動了生命的潛能,因此能夠活著回到港口。

從這個角度來說,壓力不總是壞的,適度的壓力是自然且必要的。壓力與動力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倒U型曲線:當壓力強度在曲線轉折點的最佳值上,人的潛能最容易被激發,壓力可以帶來動力。過了這個值以後,壓力會就產生焦慮、抑鬱等負麵情緒。要處理這些負麵情緒需要耗費大量的意誌力和心理資源,所以人會感到非常疲倦。這一點,英國心理學家海菲德在《心理的動力》中也提到過:“我們的倦怠感絕大部分來自心理狀況,因生理產生的純粹疲倦是很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