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冬天,我參加了中國心理科學傳播講師的集訓和考試。坦白說,參加這個考試的初衷之一,就是我想挑戰自己,訓練自己當眾演講的能力。在演講考試環節,學員是按照抽簽來確定題目的,而我抽到的剛好是情緒調節。
對這個題目,我思考了大半個晚上,最後決定,還是從對情緒的認知入手,因為自己對這一點,深受體會。前些年,我寫過不少的心靈雞湯,現在回頭翻看,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不是文字不夠美,而是不夠真實。雲淡風輕的樣子,隻能呈現在文字裏,卻與現實生活中的一地雞毛大相徑庭;誰都渴望歲月靜好、心性如菊,卻總是一不留神就露出猙獰的臉孔。
為什麽要寫心靈雞湯呢?反思了一下,大抵是因為,那時候的自己太渴望生活在陽光下,變成向日葵,每天都能仰頭微笑,充滿正能量,扛住生活裏的種種刁難。在這種渴望的背後,也藏著一個錯誤的認知,那就是對消極的情緒的厭惡、恐懼和抵觸。
我的內心深處總覺得,活得太悲觀,表現出“喪”,是一種羞恥和罪惡。我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消極情緒,總想在人前呈現出一副積極、樂觀、上進的形象,以至於在一些問題上,有了不悅的情緒也不表現出來,感到緊張和焦慮就自己忍著,難過了也強顏歡笑,偽裝得很強悍,內心可能早已破碎不堪。
當我係統學了心理學,又開始進行個人體驗後,這種狀況才慢慢得以改善。我對情緒的認知,也變得客觀理性了。情緒,是信息內外協調、適應環境的產物,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隻是我們為了區分情緒的類別,將其進行了帶有評價性的命名,如“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實際上,任何一種情緒都有其明確而積極的意義,那些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情緒,隻是協調後決定遠離刺激物的一種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