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帶你去看大唐朝

第七章 唐朝的經濟

字體:16+-

社會運轉離不開價值交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唐朝社會的發達離不開經濟的快速發展,當時的國際貿易更是為唐朝社會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1.唐朝的錢幣

從秦朝一直到清朝,在我國民間流通的主要是銅質的金屬貨幣,在秦朝時叫半兩,漢朝時叫五銖,等到了唐朝就稱作通寶,從明清開始,銀子才成為和銅錢並行流通的金屬貨幣。所以說,唐朝人花的錢主要還是銅錢。唐高祖從隋煬帝手裏奪得天下後,在最開始的一段時間內是沿用隋朝的五銖錢的,輕小混雜,等到武德四年(621年)時,唐高祖為了整治混亂的幣製,決定仿照西漢時五銖錢的嚴格規範鑄造“開元通寶”,從而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係,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錢幣體係。

什麽是“開元”?就是創始、首創的意思,“通寶”指的是流通的寶貨。“開元通寶”從名字上就肯定了自己的貢獻,它在貨幣單位上有了很大突破。在唐朝以前,24銖為1兩,也就是二十四進製,而“開元通寶”開創了十進位製,有金、銀、銅三種材質的銅錢,一個銅幣為一文錢,10個銅幣為1兩銀子,10兩銀子為1金,而不再使用之前的24銖為1兩這樣的算法。不僅如此,就連重量單位也改頭換麵了,不再以銖為計算單位,而是改用兩、錢、分、厘的十進位法,其中一錢為3.73克,即指開元通寶一枚錢的重量,10錢開元通寶等於1兩,1000錢重約6.4斤。由於唐朝時一斤要比西漢時的一斤重一倍多,所以開元通寶要比西漢五銖錢略重一些。

開元通寶錢的創製使我國的鑄幣體係脫離了以重量為錢幣名稱的體係,這也是它被稱為“開元通寶”的原因之一。它的影響還不隻如此,因為它大小輕重適中,名稱形製合宜,對唐代以後一千多年的銅錢都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之後朝代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