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1904—1986),湖南臨澧人。畢業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係,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1936年11月到達陝北保安(今延安),是第一個到達解放區的文化人。她的到來,給陝甘寧抗日根據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藝運動增添了新鮮的血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作出了無法取代的貢獻。代表作有《太陽照在桑幹河上》。
丁玲早年看了電影之後,要導演洪深介紹她去當電影演員。洪深帶了她到電影公司觀看《三個摩登女性》拍攝,一會兒她便逃了出去。事後她對沈從文說:“那也是生活呀?有那麽多人成天胡鬧,忙得像把掃帚!”
丁玲原名“蔣冰之”;1921年在新思潮的影響下,廢姓,隻用“冰之”;後因稱呼不便,采用筆劃最簡的“丁”字為姓,叫“丁冰之”;1925年她想當演員,又與幾個朋友在字典裏各找一字,她摸到一個“玲”字,從此以“丁玲”為自己的新姓名。
丁玲第一個短篇小說《夢珂》,是葉聖陶1924年在商務印書館代鄭振鐸主編《小說月報》時從來稿中發現的,並在《小說月報》上以頭條位置給予發表。
丁玲在動筆寫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之前,隻寫了一個兩百來字的“情節概括”和一份十分簡單的“人物表”。她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我已構思成了,現在需要的隻是一張桌子、一疊紙、一支筆了。”該書手稿共有4冊,第一冊是用草紙訂成的練習簿,16開大小,共143頁,寫著l至28章的內容;第二冊為戰時繳獲來的日本“日記簿”,從144頁至249頁,寫著29章至44章的內容;第三冊是一本日製賬簿,從250頁至283頁,寫著45章至54章的內容;第四冊係一銀行發送單訂成的小簿本,共22頁,在其空白處寫著55章至58章的內容。
丁玲晚年接見作家殷白、王群生時說:“我原名蔣冰之,可我的真姓並不是蔣而是李,如追宗溯源,我算是李自成後代。”丁老家在湖南常德。據民間傳說,當年闖王李自成起義失敗後一直南逃,在湖北九宮山並未被當地地主殺害,而是躲到常德石門境內的夾山寺出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