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家小史:近代大師那些事兒

巴金:我的靈魂為著世間的不平而哭泣

字體:16+-

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現當代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出生在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五四運動後深受新潮思想影響,並在這種思想影響下開始個人的反封建鬥爭。1923年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建國後曾長期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收獲》雜誌主編,完全靠稿酬謀生。代表作有《家》《春》《秋》。

巴金在《滅亡》扉頁上寫有獻辭:“獻給我的哥哥。”然而,《滅亡》的發表並未增加大哥對巴金的了解,卻替他選定了著書的職業。

巴金為他主編的《文學叢刊》寫過這樣一個廣告:“我們既不敢扛起第一流作家的招牌欺騙讀者,也沒有膽量出一套語文範本貽誤青年。”“不過我們可以給讀者擔保的,就是這一叢刊裏沒有一本使讀者讀了一遍就不要再讀的書。”

由三聯書店出版的魯多夫·洛克爾所著之《六人》,其封麵上印著“巴金試譯”4字。巴金在《後記》中寫道:“沒有能夠傳達原文的音樂美”,雖花了3年時間譯完,卻沒有“在發印前仔細地校閱我的譯文”,於是覺得“對讀者,我除了告罪外,別無他話可說”。

巴金在翻譯法國作家王爾德童話《快樂王子集》時說:“王爾德所愛的東西隻有兩樣:美與人類。”

1928年巴金在法國巴黎寫完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抄在5個硬皮練習本上,寄給在開明書店的朋友索非。索非又把它轉交給了《小說月報》。葉聖陶將小說連載於《小說月報》1928年1—4月號上,使巴金一舉成名。

“巴金”這一筆名,第一次使用是在發表小說《滅亡》時。據巴金自稱:“巴”是為了紀念“一個使我痛苦的在項熱投水自殺的姓巴的北方同學”(巴恩波);“金”則因為“我剛譯完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前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