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家小史:近代大師那些事兒

革\命\首\擘

字體:16+-

康有為:近代改革的先驅

康有為(1858—1927),廣東南海人。晚清時期重要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代表人物。1891年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1898年開始戊戌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光緒帝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製,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製,一直謀劃溥儀複位。1917年和張勳發動複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討伐下宣告失敗。

康有為以其所著《廣藝舟雙楫》自負。當楊守敬即席指出其中幾十處錯誤時,康佩服不已。

康有為寫長條,從不在他人名下寫“正之”“教之”之類客氣話,乃以為他人皆不夠格。

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逃往日本。香港《中國日報》記者丁禹辰在“諧部”版作詩諷刺:“戊戌翻新政,飛鷹追老康。清廷唔講理,英國大幫忙。……若非煤炭盡,聖道久淪亡。”

戊戌政變後,康有為逃至日本神戶。有華僑梁渭子娶妻,康出一趣題,先寫“司月二大,旦牛住了”8字,請新娘在第一、二、三、五字上各加一豎,第四、六、七、八字上各加一橫,再對客人朗誦一遍。原來是:“同用工夫,早生佳子。”

康有為替廣州、肇慶水災寫字義賣,每天求書者二三十人。康讓劉海粟每天臨摹對聯十餘副,由他選定,凡認可的,則加蓋“康有為”,“維新一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遊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四十萬裏”等兩印章。

1917年康有為到洛陽,送一副對聯給吳佩孚拍馬屁:“告過則喜,聞善則拜,若諸葛之公明,了專集思,庶廣益哉;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如周公之才美,使驕咎不,足觀也矣。”但吳並不歡喜。有人回一對聯:“國家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橫額為:“獸而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