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1865—1898),湖南瀏陽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仁學》是維新派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重要著作。早年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光緒二十四年(1898)在北京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首。
譚嗣同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劍膽琴心”的雅號。 在長沙才常路的“譚烈士專祠”裏,曾有一幅譚攝於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歲,外穿月白色長衫,內著玄色武士裝,左手叉腰,右手持劍,濃眉俊目,閃閃似電,有一種立如山嶽、傲視死神的凜然正氣。譚短暫一生中,兩劍三琴陪伴他度過了不少蒼茫歲月。
譚嗣同的《獄中絕筆》一詩膾炙人口。據黃彰考證,《繡像康梁演義》中所引林旭遇難前所作之詩,實為譚所作:“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梁啟超為契合保皇活動需要而修改了全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並自解釋“兩昆侖”即王五和康有為。該詩流傳至今,引起學者對“兩昆侖”有各種不同的解釋。
“去留肝膽兩昆侖”中的“去留”,可作死生解。嵇康《琴賦》中有“委天命兮任去留”,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曷不委心任去留”。無論生還是死,自己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但也有人認為,“去留”不是“去”和“留”兩個對比的意思,而是要留下什麽。
湘人餘德泉撰寫對聯悼念譚嗣同:“壯矣,維新欲殺賊而未回天,終成國恨;快哉,喋血屹昆侖以昭肝膽,長醒吾民。”正是化用了這首《獄中絕筆》的詩意。還有譚的臨終遺言:“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