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1895—1990),江蘇無錫人。我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現代中國史學四大家”。1930年因發表《劉向劉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而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曆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今香港中文大學)。1967年遷居台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
錢穆9歲即能背誦《三國演義》。有人要他背“諸葛亮舌戰群儒”一節,於是他邊背誦邊表演書中人物語氣及動態。他12歲時國文老師顧子重對他說,如果要有進益,必須學韓愈文。故錢一入中學即時時誦讀韓文,後成大家。他說:“餘之正式知有學問,自顧此一語始。”
錢穆自學成材,對苦學者深表同情。但他表示:“我不願做一個苦學成功的模範。我不願給社會上或是青年人一個印象,就是可以不進學校。”
錢穆青年時在《燕京學報》發表《劉向劉歆父子年譜》,指出康有為《新學偽經考》有28處不通;並因此糾正劉歆偽造群經之說,證明《左傳》《周官》都是先秦舊籍,非劉歆偽造,受到胡適稱讚。
錢穆的代表作《文化學大義》,是他1940年在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兩小時之講演稿稍加潤飾而成。
錢穆以3天10堂課之講稿,稍加修改而成《民族與文化》一書。錢之《清儒學案》是在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時所撰,以8個月時間完成80萬字,但原稿已在長江旅途中遺失,今僅保留其序目。
抗戰時期五華書院在昆明創辦。錢穆說:“學院好似一棵大樹,由根發起,成長甚慢,不似草花,不到一月就青蔥滿目。但是這株樹之長大,還要賴同仁心血、汗水來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