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宓(1894—1978),陝西涇陽人。現代著名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詩人。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哈佛三傑”。曾任東南大學文學院、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西南聯合大學外文係教授,1941年當選教育部部聘教授,1950年起任西南師範學院曆史係(後為中文係)教授。他是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學貫中西,被稱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
由於胡適倡導白話文,而吳宓創辦《學衡》雜誌,一意捍衛國學和文言文,對胡意見甚大。有一次,兩人在一個聚會上相遇。胡戲問:“《學衡》最近有何新陰謀?” 吳立即回敬道:“欲殺胡適耳!”
吳宓在《論新文化運動》中說:“今欲造成中國之新文化,自當兼取中西文明之精華而熔鑄之、貫通之。吾國古今之學術、道德、文藝、典章,皆當研究之、保存之、昌明之、發揮而光大之。而西洋古今之學術、道德、文藝、典章,亦當研究之、吸取之、譯述之、了解而受用之。”
1935年吳宓稱所愛讀之書是《亭林詩集》《耶穌傳》等4部。他說:“我出版的《吳宓詩集》,我之性情行事,一切都具其中;而我所以愛讀這4部書,亦可以該詩集為之說明。”
抗戰前夕,清華大學因敲鍾全校聽不到,即改放汽笛。為此吳宓上書校長,長達數千言,內稱:“其音複複,其聲慘慘。”
吳宓和湯用彤在雲南蒙自同住一室,兩人常下圍棋。由學生畫一個棋盤,買了200個白鈕子和200個黑鈕子,就在床鋪上展開大戰。
吳宓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時愛上了一位非常漂亮的女生。有一天,吳去宿舍拜訪這位女生。女生問:“誰呀?”門外,吳宓學著小生的聲音回答:“吳宓來也。”女生懂了,故意大聲說:“不在家。”而吳仍然是小生唱戲的語調:“吳宓去也,明日再來。”女生不客氣地說:“討厭。”吳忙回:“豈敢!豈敢!”然後哼著唱戲的調子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