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為自由職業者之前,我也在幾家單位坐過班,從事過不同類別的工作。
在培訓學校做市場招生時,我們部門有一位女生,業績平平,也不怎麽努力。我們開發客戶也不是很順利,但都在盡力地打電話與客戶溝通。再看那女生,總是望著電腦發呆,要麽就一直打114,查詢某個學校的電話,查到了之後就寫下來。
翻看她的記錄本,真的是挺清晰的,上麵內容詳盡,可就是積攢了N多個電話,沒打出去幾個。她私下裏念叨:“有點不想做了,遇見那種不講理的客戶,拿起電話就被一頓數落,好像自己怎麽得罪他了。所以,就當給部門積累點資源吧,實在不想打電話。”
後來,她開始遲到早退。主管提醒過她幾次,做事積極點、麻利點,可每個月交代她的任務,從來沒有完成過,總得不停地催她,她才肯動身去做。結果,主管氣得隻能甩下“片湯話”:願意幹就幹,不願意幹就走人,別影響其他人。
其實,那個女生也並非真的不想做,她隻是心理承受力沒那麽強,害怕麵對客戶的拒絕。一旦碰到了被拒絕的情形,就覺得備受打擊。所以,她明知道自己該做什麽,就是推遲著不做,目的就是回避自己害怕的結果——被拒絕,溝通失敗。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恐懼往往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選擇逃避和後退。人一旦失去了前進的動力,結果必然會被拖延所害。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曾經做過一項如何應對失敗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們麵對失敗時主要有兩種心態——固定心態和成長心態。
用固定心態麵對失敗的人,很容易陷入失敗恐懼症和拖延的深淵中,他們會習慣性地認為:智力和才能是與生俱來的、固定不變的。成功就是要證明自己的能力,特別是在生活或工作受到挑戰時,必須證明自己是聰明的、能幹的。這樣的人不允許自己有錯誤,一旦犯錯,就會給自己貼上“不聰明、沒才幹”的標簽。在他們看來,失敗是一件危險的事,隻要可以避免失敗,避免那個可怕的事實,他們願意為此承擔任何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