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從拖延到自律:用福格模型戰勝拖延症

思考力是一個人最核心的能力

字體:16+-

福格行為模型有三個基本構成要素:動機、能力和觸發。

關於動機,我們已經從拖延的心理症結,采取或拒絕某一行為的動力與阻力,以及製定目標計劃等方麵做了詳盡的闡述。但有些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動機,但因為要做的事情過於複雜和困難,我們無從下手,最終也會拖延。

實際上,這就涉及了福格行為模型的第二個因素——能力。

有關能力的部分,本書著重從兩個方麵去闡述,一是高效做事的方法,二是時間與精力管理。有了動機和目標,就如同有了做事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解決了“做正確的事”的問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掌握“正確地做事”的方法,並學會在做事的過程中高效地利用時間,減少精力耗損。當我們能夠找到解決難題的突破口,且不讓自己陷入到身心俱疲的旋渦,拖延的概率會大大降低。畢竟,痛苦不襲來的時候,誰也不會想要逃避。

正確地做事,固然離不開行動,但更重要的是,行動之前的思考。

一個工人在伐木場找到了一份差事,他滿懷熱情地想把這份工作做好。

上班第一天,老板給了他一把斧子,讓他到人工種植林裏去砍樹。他很賣力,一整天都揮舞著斧子,總共砍倒了19棵大樹。老板很滿意,誇他做得不錯。工人大受鼓舞,下定決心以後要更賣力地做事,不辜負老板的賞識。

第二天,工人依舊很拚命地做事,可身體卻出現了不適,先是腿又酸又疼,而後胳膊也累得抬不起來。盡管已經很努力,卻隻砍了16棵樹。他很失落,自己明明比前一天更認真、更賣力,勞動成果卻不如意。工人覺得,一定是自己還不夠努力,倘若一直這麽下去,老板肯定會認為自己在偷懶。

第三天,工人投入了雙倍的熱情去砍樹,直到把自己累得癱倒在地上。讓他失望的是,他這次隻砍倒了12棵樹。他是個誠實的人,內心覺得愧對老板開的高薪,就主動說明了情況,還檢討說自己太沒用了。